真正的冠军永不退役,他们只是把赛道延展成更多人前行的路标。3月29日,奥运冠军、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奥运会纪录保持者武大靖做客“百川讲堂”第268期暨物理学院“大珩讲坛”...
从微观到宏观的全尺度信息捕捉,带领信息技术迈入全新纪元。3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成像与探测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孙胜利做客“百川讲堂”第266期暨...
她是“在身边做学术”的新闻学子,是用脚步连接家乡与远方的哈萨克族女孩,她是森巴提·叶冉,本科毕业于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并继续于我校人文学院攻读新闻与传播专业的2022级硕士研究生。森巴...
3月15日,由中国田径协会与黄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越野跑锦标赛暨第六届黄山越野跑锦标赛在安徽黄山举行。本次赛事首次增设了高校组级别,吸引了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14所高...
为深化我校“四类人才”中的“治国栋梁”培养目标,着力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优秀人才储配,3月14日,由党委组织部(党校)...
草长莺飞,梦启新篇。2025年春季学期,我校迎来了来自38个国家的241位新同学,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满怀青春活力,为国际化的大工校园再添靓丽的色彩。梦想让他们与...
在大学校园的时光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格外闪耀,刘梁宇便是其中之一。2021年,他踏入机械工程学院,开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专业的学习旅程。刘梁宇生活照谈起自己的学习经...
,辽宁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在东北财经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举行,我校4名选手在比赛中表现优异,斩获3金1银的佳绩。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鲍庆光、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祥旭荣获就业赛...
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大工学子迎来了新学期第一天,活力满满开启新征程。食堂里,早餐热气腾腾;早八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积极互动,校园各处恢复忙碌,新学期正式启航!(文字/常思萌...
邓菱儿,大连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地进行大量模型训练是提高AI技术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而作为一名人工智能专业学子,邓菱儿也如同训练AI模型般,一步...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举行第十七讲专题讲座,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讲座。全文如下: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举办专题讲座,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根据工作安排,我汇报一下教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一些认识和实践。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教育强国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教育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指出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围绕教育的人民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出要坚持以人民...
“我想做一棵白杨,在戈壁上顽强生长。”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华罗庚班本科生王震,用这句写在日记本扉页上的话,概括了自己从大别山山村到海滨校园的成长历程。他以“生根”“扎根”“正根”的成长轨迹,书写了一部励志的成长答卷。生根:逆境中破土的坚韧出生于大别山山村的王震,成长之路布满生活的考验。父亲因腰伤无法务工,母亲体弱难以劳作,家中还为爷爷治病欠下债务。“爷爷总说,咱家虽穷,但党员精神不能穷。”长辈的言传身教,让他从小便懂得“踏实努力”的分量。2020年,从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毕业的王震考入大工,开启了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涯。他利用课余时间兼职,不仅赚取了学费和生活费,更在经济独立中收获了自信。“第一笔收入握在手里时,那种自豪感一辈子都忘不了。”大学期间,他累计获得国家及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收入达4.5万元,减轻了家庭负担。这份在逆境中破土的坚韧,正如他所崇尚的白杨树品格——无论环境如何,始终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扎根:汗水浇灌的成长年轮在学业这片土壤上,王震的“扎根”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数学分析月考的失利曾让他陷入迷茫。“我找了个僻静的地方独处,分析原因、梳理对策,与其内耗不如解决问题。”这种理性克制的心态,成为他连续三年...
近日,生物工程学院智能生物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技术课题组孔凡涛副教授在植物学领域国际权威Top期刊《植物学杂志》(PlantJournal)发表题为“利用绿色微藻莱茵衣藻高效光合成高价值倍半萜并环萜烯”(Efficientphotoproductionofahigh-valuesesquiterpenepentalenenefromthegreenmicroalgaChlamydomonasreinhardtii)的研究性论文。我校生物工程学院为第一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孔凡涛为唯一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李梦...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文明互鉴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文化支点。7月19日,大连理工大学与《新媒体与社会》杂志社联合主办首届“中华文明传播论文工作坊”,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传播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轶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文明的传播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力量,大连理工大学将继续肩负起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在青年学子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媒体与社会》主编谢耘耕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传播不仅是学术议题,更关乎国家战略与文明对话,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新、多元传播主体崛起、青年文化表达活跃的背景下,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会议开幕式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远航主持。会议主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中华文明特性的跨文化误读、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研究现状,以及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代表达等多重维度切入,系统探讨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阐释方法...
炎炎夏日送清凉,丝丝关怀润心田。为切实保障暑期坚守一线教职工的身心健康,传递学校党政的关心关爱,7月21日上午,校工会主席屈丽红、机关党委书记姚化成带队开展暑期“夏送清凉”慰问活动,深入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校园管理与修缮中心、后勤处等工作一线,为大家送上防暑降温物资和真挚的问候。目前正值学校本科招生录取工作的关键时期,办公室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慰问组详细询问了招生工作进展和录取流程,对老师们顶着酷暑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精神表示由衷敬佩,同时叮嘱大家在高温天气下注意劳逸结合,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圆满完成2025年的招生录取任务。随后,慰问组来到校园管理与修缮中心,看望了奋战在校园管理一线的服务保障人员,并与大家亲切交流,感谢他们为维护校园环境付出的辛勤汗水,同时特别强调要做好高温防护,科学调整作业时间,确保身体健康。在西山生活区,慰问组走访了后勤处和食堂工作人员,肯定了大家在酷暑中仍坚持为留校师生提供的优质服务,希望大家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注意防暑降温,确保食品安全与自身健康。“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高温天气,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箱箱清凉的慰问品,让坚守岗位的教职工们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