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率的云海里,量子纠缠是宇宙最古老的情书。6月4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基础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首席教授耿朝强做客“百川讲堂”第279期暨物理学院大珩讲坛第24期...
尊重多元,理解差异;开放包容,善解人意。6月5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马燕生做客大连理工大学“百川...
肖方铎生活照他是坚持七年如一日为同学服务的班长,也是用近10万字文献笔记炼成的“科研战士”。他是肖方铎,本科毕业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并继续于建设工程学院攻读结构工程专业的2021级硕...
为进一步加强毕业教育,激发2025届毕业生爱校报国情怀,5月29日晚,我校第十三届“我的中国梦·我的大工情”毕业生演讲比赛暨毕业生故事讲演会在学生文化中心音乐厅举办。学校党委常委、宣传...
在外国语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第九届“外语活动月”系列活动和竞赛逐步展开。5月25日上午,大工跨文化能力大赛暨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校选赛举行,现场气氛热烈,座...
与历史对坐,在世界史坐标下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脉络。5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员,《百家讲坛-成败论乾隆》主讲,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张宏杰教授做客“百川讲堂...
在国际经贸风云变幻的舞台上,中美经贸关系与WTO改革一直备受瞩目。5月21日,中国常驻世贸组织前参赞、日内瓦莱科中心执行主任、日内瓦智库“多边主义之友小组”创始人兼总裁卢先堃教授做客...
从阿炳的《二泉映月》到草原的《赛马》,二胡的弓弦里藏着整个中国的呼吸。5月14日,一级演奏员、湖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湖南省演艺集团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5月14日下午,国家级领军人才、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刘若川教授做客“大工讲坛”第147期,以“模形式的算术”为主题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罗钟铉出席报...
在“东北振兴”的时代号角下,这片黑土地正经历着转型与新生的蜕变。5月10日,诗人、文化学者、资深媒体人融媒体图书《大东北》文学主笔白玮老师做客“百川讲堂”第272期,带来主题为《由海...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举行第十七讲专题讲座,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讲座。全文如下: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举办专题讲座,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根据工作安排,我汇报一下教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一些认识和实践。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教育强国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教育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指出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围绕教育的人民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出要坚持以人民...
“我想做一棵白杨,在戈壁上顽强生长。”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华罗庚班本科生王震,用这句写在日记本扉页上的话,概括了自己从大别山山村到海滨校园的成长历程。他以“生根”“扎根”“正根”的成长轨迹,书写了一部励志的成长答卷。生根:逆境中破土的坚韧出生于大别山山村的王震,成长之路布满生活的考验。父亲因腰伤无法务工,母亲体弱难以劳作,家中还为爷爷治病欠下债务。“爷爷总说,咱家虽穷,但党员精神不能穷。”长辈的言传身教,让他从小便懂得“踏实努力”的分量。2020年,从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毕业的王震考入大工,开启了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涯。他利用课余时间兼职,不仅赚取了学费和生活费,更在经济独立中收获了自信。“第一笔收入握在手里时,那种自豪感一辈子都忘不了。”大学期间,他累计获得国家及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收入达4.5万元,减轻了家庭负担。这份在逆境中破土的坚韧,正如他所崇尚的白杨树品格——无论环境如何,始终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扎根:汗水浇灌的成长年轮在学业这片土壤上,王震的“扎根”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数学分析月考的失利曾让他陷入迷茫。“我找了个僻静的地方独处,分析原因、梳理对策,与其内耗不如解决问题。”这种理性克制的心态,成为他连续三年...
近日,生物工程学院智能生物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技术课题组孔凡涛副教授在植物学领域国际权威Top期刊《植物学杂志》(PlantJournal)发表题为“利用绿色微藻莱茵衣藻高效光合成高价值倍半萜并环萜烯”(Efficientphotoproductionofahigh-valuesesquiterpenepentalenenefromthegreenmicroalgaChlamydomonasreinhardtii)的研究性论文。我校生物工程学院为第一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孔凡涛为唯一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李梦...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文明互鉴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文化支点。7月19日,大连理工大学与《新媒体与社会》杂志社联合主办首届“中华文明传播论文工作坊”,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传播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轶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文明的传播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力量,大连理工大学将继续肩负起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在青年学子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媒体与社会》主编谢耘耕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传播不仅是学术议题,更关乎国家战略与文明对话,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新、多元传播主体崛起、青年文化表达活跃的背景下,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会议开幕式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远航主持。会议主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中华文明特性的跨文化误读、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研究现状,以及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代表达等多重维度切入,系统探讨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阐释方法...
炎炎夏日送清凉,丝丝关怀润心田。为切实保障暑期坚守一线教职工的身心健康,传递学校党政的关心关爱,7月21日上午,校工会主席屈丽红、机关党委书记姚化成带队开展暑期“夏送清凉”慰问活动,深入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校园管理与修缮中心、后勤处等工作一线,为大家送上防暑降温物资和真挚的问候。目前正值学校本科招生录取工作的关键时期,办公室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慰问组详细询问了招生工作进展和录取流程,对老师们顶着酷暑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精神表示由衷敬佩,同时叮嘱大家在高温天气下注意劳逸结合,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圆满完成2025年的招生录取任务。随后,慰问组来到校园管理与修缮中心,看望了奋战在校园管理一线的服务保障人员,并与大家亲切交流,感谢他们为维护校园环境付出的辛勤汗水,同时特别强调要做好高温防护,科学调整作业时间,确保身体健康。在西山生活区,慰问组走访了后勤处和食堂工作人员,肯定了大家在酷暑中仍坚持为留校师生提供的优质服务,希望大家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注意防暑降温,确保食品安全与自身健康。“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高温天气,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箱箱清凉的慰问品,让坚守岗位的教职工们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