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落幕。经过激烈角逐,我校代表团斩获主体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以及此前的“揭榜挂帅”专项赛...
今年初秋,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内,二十余位院士和100多位学者聚集在这里为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著名物理学家陈佳洱庆祝90岁华诞。陈佳洱认真地听着应用物理人才培养的...
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进一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融互通,马克思主义学院善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于今年6月启动了第五届“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攀登计划,10月...
彭珂,我校化工学院精细化工专业2020级本科生。曾任化工学院化203级队团总支书记、化工学院团委志愿服务部部长。曾获2021-2022学年校优秀学生标兵、校优秀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化工学院“...
10月22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决赛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圆满落幕。信...
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10月16日,校团委联合物理学院,邀请江苏菲沃泰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宗坚先生做客...
【校友档案】张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科研管理部经理兼党支部书记。1993-1997年本科就读于我校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长期从事炼油加氢技术研发,先后负...
当今世界,培养适应国际化趋势的全球治理人才正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近日,校团委联合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特别邀请原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教育...
10月11日至13日,第十二届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决赛在沈阳辽宁大厦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权老师荣获一等奖,何尊老师荣获二等奖,柳直老师、王嘉驰老师荣获三等奖。马克思主义...
熊天成,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强化)专业2019级本科生。连续三年排名专业第一,40门推免课程33门90分以上,12门97分及以上,推免课程均分95.42。曾任校男子排球队队员、2Meters...
2025年暑假,大连理工大学再度启动“报国企业行”“强国菁英行”和“政务实习”暑期实习实践活动,近500名师生组成28支实践队、10余支政务实习队伍,奔赴各地知名企业和政务基层一线。为引领学生坚定青春报国理想,大连理工大学自2003年起开展“报国企业行”暑期实践活动。今年,学校紧密对接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九大重点领域,带领学生探访“硬核科技+超级工程”。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总部,该校机械学院的实践队员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全流程生产线模型与产品研发机制。在实习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行业用人需求、发展前景,更明晰了如何利用在校时间提升岗位胜任力。调研行业、实践探真,大连理工大学为在校生创造了深入企业一线和政府基层探索职业生涯的多重机会。今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提前选拔2026届优秀毕业生,依据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专业方向,组建了面向国防军工单位的4支“强国菁英行”实践团队,“带着学生”去求职。实践中,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评审组,通过专项能力测试和现场面试,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潜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提前选拔+实践考察+专场面试”的特色模式,大连理工大学为企业输送了一批素质过硬、适配性强的准毕业生,“...
为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深度结合,化工学院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科创逐梦报国行、青春聚力兴乡村、理论宣讲传薪火、职创扬帆启新途、文脉寻踪谱新篇五类实践内容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化工学院460余名本研学生组成60余支实践团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扎根基层,在笃行实干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火热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创新无止境,科创报国攀高峰创新驱动,实践赋能。化工学子结合专业与学科特色,通过化学知识科普、企业生产调研等形式推动科创成果走出实验室,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学而化新,创知前行”实践团走进大连市科技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趣味实验。实践团成员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科学原理,让化学知识不再“高深莫测”,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向往科学的种子,以实际行动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贡献青春力量。“化工致新,漱阳砺行”实践团走访大连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参观检测仪器、了解特种装备检验流程、开展座谈交流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深入体会特检机构用科技守护安全的责任与担当。青春三下乡,扎根基层勇担当脚踏实地,俯身躬行。化工学子响应“三...
8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我校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协办,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和教育部基础力学课程虚拟教研室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力学+X'创新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积极响应力学领域“101计划”建设要求,汇聚全国顶尖高校优质资源,以创新实践项目为重要抓手,着力深化力学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1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力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幕式上,学校副校长张弛教授致欢迎辞,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力学学科建设成果。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院长阎军教授强调了会议在促进全国力学学子交流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夏广庆教授详细介绍了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六进"举措和"学赛研"实践育人体系。大会邀请报告环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果立成教授主持,浙江大学赵沛教授应邀作《AI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主题报告,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力学教育的新范式;我校郑勇刚教授分享了《基础力学课程思政—“力学+X”模式探索与实践》,阐述了课程思政在力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会议设置了基础研究、产业...
初入大学时的焦虑迷茫,到如今成长为标兵榜样,蒋志恒用不懈的毅力,在求学之路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他以无畏的勇气直面困境,在学业、科研、志愿服务等领域持续深耕,将个人奋斗融入集体与社会,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初入大连这座陌生城市,蒋志恒曾被焦虑裹挟,面对全新的环境与学习压力,内心满是不安。但他选择以“疯狂”的努力打破困境,大一时期,他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与社会工作中,早出晚归成为日常。当图书馆的灯光渐次熄灭时,星光总陪伴着他踏上归途。视力与生活的双重挑战,曾让蒋志恒再次陷入焦虑的漩涡,却也激发了他更强的斗志。看不清机器面板,他便提前熟悉实验流程、用手机放大内容;为了能在课堂前排清晰辨认黑板,他总是提前候课;课前预习、课上拍照、课后反复钻研课件,成了他的学习常态。这份坚持让他在大一学年斩获加权平均88.3分、专业第三的优异成绩。“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大工化机系校友彭士禄院士的话语深深烙印在蒋志恒心中,点燃了他科研报国的理想火种。自大一入学,他便投身科创领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于“攀登杯”竞赛中斩获校级二等奖。2023年,他师从武锦涛副教授,带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问题,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浮躁情绪,从浅层次看是一种心理状态,从深层次看,则是为官从政的一种不良作风,侵蚀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根基。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是涤荡虚浮之风、淬炼实干定力的关键之举。党员领导干部唯有戒浮戒躁、踏实做事,方能以实绩实效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为民造福。浮躁情绪,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贻害无穷。浮躁之害,首在侵蚀发展元气。比如,一些地方的工作表面“开花”,调研点卯打卡,会议过多、名号翻新,“应景式学习”只抄笔记不务实功,追求“盆景式”显眼政绩却不管不顾群众真正需求,等等。这些行为虚耗宝贵资源与精力,与实干奋进的主旋律背道而驰。再者,浮躁情绪会破坏政治生态。少数干部醉心“晋升路线图”,荒废“民生责任田”,理想信念在急于求成中褪色、宗旨意识在急功近利中淡化。更有甚者为了快速升迁,不择手段搞虚假政绩,严重损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重败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力戒浮躁之气,要倡导求实之风。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也是整治浮躁情绪的“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