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化工学院刘家旭教授团队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苏际(JiSu)研究员、米克尔·萨尔梅隆(MiquelSalmeron)教授、大卫·普伦德加斯特(DavidPrendergast)教授及华中师范大学郭彦炳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负载型催化剂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Pt-Ce催化剂中氢化位点的形成驱动高效选择性氧化”(FormationofhydridedPt-Ce-Hsitesinefficient,selectiveoxidationcatalysts)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表明在设计高效负载型催化剂时,需要精确构建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界面结构,并充分利用氢在催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刘家旭教授为通讯作者之一,团队科研助理闫思杨工程师为共同第一作者。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催化剂的应用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新物质、新材料的合成效率,是化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工业和环境清洁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催化过程的复杂性,催化作用机理与催化剂设计存在着长期挑战,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过程存在着明显“鸿沟”。刘家旭教授团队于2017年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新机制。从2019年开始,团队历时6年时间,经过反复实验及深入研讨,最...
4月30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揭牌仪式举行。我校校长贾振元、大连市政府副市长李大民,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聚,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宋丹、副校长康旭东,医学部部长曲鹏、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部长覃开蓉,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院长王大庆、党委书记樊辉出席仪式。仪式由樊辉主持。仪式上,贾振元与李大民为医院揭牌,宋丹与王聚发表讲话,康旭东与王大庆代表双方签约,王大庆代表妇儿集团致辞。宋丹表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正式揭牌,是大连市与大工市校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是学校和妇儿集团面向健康大连建设而作出的战略之举。双方强强联合,将共担使命、深度融合、办出一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为大连人民健康、为大连市“两先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聚表示,大工与妇儿集团合作,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市校协同、医工融合的务实之举。希望双方以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医教协同共建高水平人才队伍、立足民生打造妇幼健康服务新高地。王大庆表示,成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将开启医院迭代升级的新阶段。今后,集团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卫健委的具体指导下,与大...
4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公布最新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大连理工大学成功获批全国首个智能分子工程专业,以及临床医学、未来机器人、电子信息材料、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共五个新专业。智能分子工程专业智能分子工程专业是物质创造领域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变革性新专业,涉及新材料、精准医疗、能源转型、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专业注重分子结构的创新和智能化设计,实现新物质的功能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和制造智能化,从而实现高性能原材料、高端化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高灵敏检测器等智能化制造和创造,推动相关高端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智能分子工程专业设置以合成制造(Make)、精确测量(Measure)、模型计算(Model)为主线的“3M”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分子设计策略以及制造技术、分子开关、分子增感、分子染料、分子催化、分子生色等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兼具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与AI技术的创新人才,服务智能制造与高端材料创造的国家战略需求。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和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深厚的理工科底蕴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多学科优势,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构建“医学+X”...
4月15日晚,在第76个建校日,大连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校园文化节开幕式在学生文化中心举行。学校领导,机关部处、各学院相关负责人,中央民族歌舞团相关负责人,以及广大师生和校友代表,共同见证学校第十四届校园文化节盛装启幕。开幕式邀请中央民族歌舞团带来《中华民族一家亲》专场演出。演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为师生带来我国少数民族经典歌曲、舞蹈、器乐表演,将各民族文化艺术与舞台表演相结合,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带领师生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现场特别邀请少数民族预科班全体学生、第55期新疆公共管理培训班全体学员观看演出。“中央民族歌舞团为师生带来的既是一台美轮美奂的歌舞专场演出,也是一堂生动立体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更是一场各民族团结奔向复兴之路的爱国主义思政教育之旅。”少数民族预科班辅导员阿依妮嘎尔·伊斯拉音表示。预科班2024级藏族同学噶特才让观看演出后说:“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恰恰说明,民族团结不是静态的画卷,而是亿万双手共同描绘的时代长卷。当我们把个人的青春坐标融入民族复兴的经纬,就能让‘一家亲’的薪火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多年来,学校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强化队伍建...
北京时间4月13日,2025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落下帷幕。中国选手、我校体育与健康学院2022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刘圣书与搭档谭宁以2-0战胜日本组合松山奈未/志田千阳,首次加冕亚锦赛女双冠军。在本次亚锦赛上,作为女双头号种子,刘圣书与谭宁配合默契,一路过关斩将,成功闯入决赛。在决赛的激烈比拼中,她们面对实力强劲的日本组合松山奈未/志田千阳,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挥和顽强的斗志。首局比赛,刘圣书/谭宁组合凭借精准的落点控制和积极的网前抢攻,以21-15先下一城。第二局,日本组合展开了猛烈的反击,比赛一度陷入胶着状态。然而,刘圣书与谭宁沉着应对,凭借出色的战术执行和关键分的把握能力,最终以21-19锁定胜局,大比分2-0战胜对手,成功登顶。此次夺冠是刘圣书职业生涯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关于主场获得冠军的感受,刘圣书表示:“我们第一次在主场获得洲际冠军,感谢现场粉丝给我们加油助威,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回馈大家。”此前,刘圣书已在众多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曾获2022年羽毛球世青赛女双冠军与混双冠军两枚金牌、2023赛季世界羽联第三站SUPER500印尼大师赛女子双打金牌、2024年尤伯杯世界女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金牌。与搭档谭宁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斩获银牌,目前在女...
4月3日,化工学院刘家旭教授团队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苏际(JiSu)研究员、米克尔·萨尔梅隆(MiquelSalmeron)教授、大卫·普伦德加斯特(DavidPrendergast)教授及华中师范大学郭彦炳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负载型催化剂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Pt-Ce催化剂中氢化位点的形成驱动高效选择性氧化”(FormationofhydridedPt-Ce-Hsitesinefficient,selectiveoxidationcatalysts)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表明在设计高效负载型催化剂时,需要精确构建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界面结构,并充分利用氢在催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刘家旭教授为通讯作者之一,团队科研助理闫思杨工程师为共同第一作者。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催化剂的应用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新物质、新材料的合成效率,是化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工业和环境清洁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催化过程的复杂性,催化作用机理与催化剂设计存在着长期挑战,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过程存在着明显“鸿沟”。刘家旭教授团队于2017年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新机制。从2019年开始,团队历时6年时间,经过反复实验及深入研讨,最...
4月30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揭牌仪式举行。我校校长贾振元、大连市政府副市长李大民,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聚,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宋丹、副校长康旭东,医学部部长曲鹏、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部长覃开蓉,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院长王大庆、党委书记樊辉出席仪式。仪式由樊辉主持。仪式上,贾振元与李大民为医院揭牌,宋丹与王聚发表讲话,康旭东与王大庆代表双方签约,王大庆代表妇儿集团致辞。宋丹表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正式揭牌,是大连市与大工市校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是学校和妇儿集团面向健康大连建设而作出的战略之举。双方强强联合,将共担使命、深度融合、办出一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为大连人民健康、为大连市“两先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聚表示,大工与妇儿集团合作,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市校协同、医工融合的务实之举。希望双方以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医教协同共建高水平人才队伍、立足民生打造妇幼健康服务新高地。王大庆表示,成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将开启医院迭代升级的新阶段。今后,集团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卫健委的具体指导下,与大...
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化工学院近期组织化工学子走进西安路街道民权社区,开展“劳动育人·青春担当”主题校外劳动课。同学们用汗水点缀青春,以奉献诠释担当,为基层治理与社区建设贡献大工力量。学雷锋志愿服务 传承精神暖民心在民权社区广场、健身步道等公共区域,化工学院的同学们化身“环境卫士”,擦拭公共设施、清理灌木丛中的废纸与塑料袋等“顽固垃圾”,以实际行动传承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同学们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更让雷锋精神在基层熠熠生辉。”社区工作人员高度赞扬同学们的奉献精神,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基层,绽放青春。生态护绿行动 保护绿色践责任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化工学院的同学们积极承担清理花坛垃圾、浇灌树木、清除绿化带中的烟头纸屑等劳动任务,用自己的双手呵护春天的绿色与生机。同学们以行动担当生态责任,用奉献守护绿水青山,亲身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铁路安全维护 青春护航保平安在民权社区辖区内的沈大铁路沿线,化工学院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守护铁路安全”的专项治理活动。同学们逐一排查铁路沿线百余处隐患,通过清理白色垃圾、修剪侵入护栏内的树枝、加固隔离网等方式为铁路安全保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支部“一融双高”建设,4月25日下午,我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党支部与大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党总支、学校工会党支部、人力资源处党支部、校园管理与修缮中心党支部以及未来技术学院教工党支部携手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跨越共建促发展”主题共建活动。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张巍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作风凝聚干事创业动力》为题,从深刻认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大意义、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违反八项规定具体案例以及以优良作风凝聚干事创业动力等四个维度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系统讲解,为全体党员敲响纪律警钟。大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林敏围绕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健康理念,生动展现传统中医的养生智慧与独特魅力,带领大家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价值。护理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衣运玲,以中医理论结合实际操作为在场的观众带来一场颈椎护理教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江贺立足前沿,以人工智能与国家战略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与大连城市发展的融合方向,为学科建设与区域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持续深...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4月25日下午,化学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副校长康旭东出席会议。学院资深老教师高占先、王新平,以及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及退休老同志等20余人共同参会,见证学院关工委的正式成立。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黎晓明主持。康旭东对学院关工委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老同志、老教师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康旭东强调,关心下一代工作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学院在未来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关工委工作队伍,为培养更多优秀化学人才作出更大贡献。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宽系统回顾了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希望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五老”优势,在思想引领、学业帮扶、职业规划等方面为青年师生搭建成长平台。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崔旦为聘任成员颁发证书并讲话,他表示,学院关工委的成立标志着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有了更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更有力的工作抓手,希望关工委委员能够...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4月24日至27日,校工会开展“百年工运·致敬劳模”主题慰问活动,走访慰问各级劳模代表,传递学校党政及工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慰问组深入基层,来到劳模身边,为他们送上鲜花和慰问品,并致以节日的诚挚问候,感谢他们为学校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走访过程中,慰问组还认真倾听劳模们的心声,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身体情况和生活状况,围绕学校“新优势锻造年”的发展主题,与劳模们畅谈学校取得的成就和在未来发展新征程上的使命任务,并鼓励他们保重身体,保持精神状态,为学校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大连市劳动模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廷举教授说:“我将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的光热,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当好‘传帮带’,助力青年教职工更快地成长成才。”劳模先进是学校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教职工身边的优秀典范,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校工会将继续做好劳模关爱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进一步推动劳模精神的宣传和学习,激发广大教职工以劳模为榜样,学习他们无私忘我、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团结全校教职工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
4月24日上午,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论证会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提升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更好培养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王雪华,培养处副处长刘旭,医学部部长曲鹏、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部长覃开蓉、部长助理唐洪,附属中心医院副院长李迪,附属医院相关教研室负责人及部院教学管理人员参加。论证会由医学部副部长魏健雄主持。本次论证会专家组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尹剑教授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杜建玲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单海燕教授、王科伟副教授,大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丽萍,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院长王大庆教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张立军教授,我校化工海洋与生命学院张嘉宁教授。王雪华在致辞中代表学校研究生院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她介绍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的背景和目标,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在论证过程中多提宝贵意见,确保培养方案符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特点,凸显大工医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医学部部长助理唐洪汇报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和质量保障措施。在论...
1月4日上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主楼一阶报告厅召开干部教师大会,宣布学校党委关于学院干部任免决定。党委书记项昌乐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党委对新任职干部提出要求。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言军出席会议。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志伟宣读学校任免文件并主持会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学校党委研究决定:任命卢一平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董红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国清、赵宁为...
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校 长:1党委书记:
4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公布最新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大连理工大学成功获批全国首个智能分子工程专业,以及临床医学、未来机器人、电子信息材料、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共五个新专业。智能分子工程专业智能分子工程专业是物质创造领域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变革性新专业,涉及新材料、精准医疗、能源转型、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专业注重分子结构的创新和智能化设计,实现新物质的功能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和制造智能化,从而实现高性能原材料、高端化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高灵敏检测器等智能化制造和创造,推动相关高端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智能分子工程专业设置以合成制造(Make)、精确测量(Measure)、模型计算(Model)为主线的“3M”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分子设计策略以及制造技术、分子开关、分子增感、分子染料、分子催化、分子生色等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兼具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与AI技术的创新人才,服务智能制造与高端材料创造的国家战略需求。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和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深厚的理工科底蕴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多学科优势,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构建“医学+X”...
纽约时间4月17日下午,联合国总部会议大厅再传捷报。我校第十五届纽约全美模拟联合国大会参赛代表团(以下简称“代表团”)荣获2025年纽约全美模拟联合国大会(2025NMUN)团体一等奖(OutstandingDelegationAward)及两项最佳立场文件奖(OutstandingPositionPaper)。本次大会参赛队伍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共计72个代表团的5500余名大学生参赛。本次纽约全美模拟联合国大会于4月13日至17日在纽约举办,大会设专门评审团,根据各代表团参与委员会的表现、贡献及成果等综合评选出获奖团队。经大会组委会指定,此次我校代表团代表斐济参会,与会期间的表现得到组委会和各国代表一致好评,成为获此奖项的亚洲唯一高校。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第十四届代表团的学生领队、外国语学院史颢玉同学在此次大会担任第一委员会主席职务,创造了我校学生在纽约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团任职的先例。闭幕式结束后,代表团还拜访了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学习中国优秀外交官的实践经验。我校自2007年首次选派代表团赴纽约参加全美模拟联合国大会至今,已派出15支队伍并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为参会代表团提供全方位支持,从前期选拔培训到大会期间的学术指导,为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广阔平台...
4月13日,由我校建设工程学院主办、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中建八局杯”首届大连理工大学结构设计竞赛举办。本次大赛以“创新赋能·智造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校6个院系30支队伍90人次参赛,历时4月,经模型制作、专家评审及加载测试,最终产生A组(主赛道)、B组(专项赛)、C组(新生赛)三个组别共8类奖项,5支团队获一等奖。创新创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新,中建八局东北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希盛、校团委副书记赵显嵩、建设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冬生,建设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郭景晨出席开幕式。开幕式上,李冬生发表致辞,向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及中建八局对赛事组织工作的指导帮助表示感谢,对参赛选手表示高度认可并鼓励团队再创佳绩;张希盛作为企业代表进行发言,提出要以本次结构设计大赛为契机,不断扩宽与大工的合作轨道。结构设计竞赛作为大工重点支持的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本届赛事紧密围绕新工科建设目标,通过土木工程结构创新实践与校企协同、赛教融合的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工程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专业人才,为土木工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性解决方案。闭幕式颁奖环节,竞赛评审委员会专家为获奖团队颁发...
北京时间4月13日,2025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落下帷幕。中国选手、我校体育与健康学院2022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刘圣书与搭档谭宁以2-0战胜日本组合松山奈未/志田千阳,首次加冕亚锦赛女双冠军。在本次亚锦赛上,作为女双头号种子,刘圣书与谭宁配合默契,一路过关斩将,成功闯入决赛。在决赛的激烈比拼中,她们面对实力强劲的日本组合松山奈未/志田千阳,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挥和顽强的斗志。首局比赛,刘圣书/谭宁组合凭借精准的落点控制和积极的网前抢攻,以21-15先下一城。第二局,日本组合展开了猛烈的反击,比赛一度陷入胶着状态。然而,刘圣书与谭宁沉着应对,凭借出色的战术执行和关键分的把握能力,最终以21-19锁定胜局,大比分2-0战胜对手,成功登顶。此次夺冠是刘圣书职业生涯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关于主场获得冠军的感受,刘圣书表示:“我们第一次在主场获得洲际冠军,感谢现场粉丝给我们加油助威,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回馈大家。”此前,刘圣书已在众多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曾获2022年羽毛球世青赛女双冠军与混双冠军两枚金牌、2023赛季世界羽联第三站SUPER500印尼大师赛女子双打金牌、2024年尤伯杯世界女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金牌。与搭档谭宁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斩获银牌,目前在女...
4月12日至13日,“2025年全国高校学生国家安全素养展示活动”在吉林大学举行。学校党委保卫部组织我校学生代表作为辽宁省代表队参赛,最终荣获本次展示活动亚军和“闪亮风采之星”称号。3月中旬,我校选拔出外语学院冷懿薇,人文学院姜人凤、杨翕焱,经济管理学院沙煊章,船舶工程学院王世赫、苏嘉华等六名同学作为参赛队员,党委保卫部副部长李伟担任领队,贾云龙、张音担任指导教师。4月12日,经过半决赛“有问必答”“一站到底”“争分夺秒”三个环节的激烈比拼,参赛队员凭借稳定的发挥从全国28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第一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4月13日,9支高校队伍在决赛中同台竞技,经过“有问必答、争分夺秒、安全公开课”三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我校代表队与陕西师范大学代表队共同晋级“终极辩论赛”环节。辩论赛中,我校辩论队员以扎实的国家安全知识功底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充分展现了大工学子风采,最终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取得亚军,收获“闪亮风采之星”称号,队员王世赫获得全场最佳辩手。本次全国高校学生国家安全素养展示活动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吉林省教育厅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大学生在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主办,吉林省高...
4月27日,教育部智能材料化工前沿科学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大连召开。出席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有姚建年院士、段雪院士、黄维院士、李灿院士、冯守华院士、钱旭红院士、田禾院士、曲景平教授,出席会议的特邀专家有朱美芳院士、吕剑院士、聂红教授级高工、王熙教授、吴忠彬教授。线上出席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有石碧院士、张锁江院士、王玉忠院士、张东辉院士、任其龙院士、孙立成院士、元英进院士、马光辉院士,特邀专家谢毅院士线上出席了会议。我校副校长王博、校长助理陆安慧,科学技术研究院、化工学院负责人,智能材料化工前沿科学中心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会议。王博在致辞中代表我校向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智能材料化工前沿科学中心是我校化工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学校将通过智能材料化工前沿科学中心的建设推动高端化学品向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升级,助力国家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希望专家们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要求,为前沿科学中心的方向和任务的凝练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前沿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贺高红从中心的定位、总体目标和主要进展三个方面向与会专家汇报...
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市举办。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多个航天领域重大信息,其中包括嫦娥八号月球探测任务的10项合作项目。我校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微纳卫星与深空探测团队参与的“月面多功能操作机器人暨移动充电站”项目入选。嫦娥八号任务合作项目遴选结果发布现场图(图源:国家航天局)嫦娥八号计划于2029年前后发射,作为我国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先导任务,其将开展月球极区科学探测及月球科研站关键技术验证。“月面多功能操作机器人暨移动充电站”项目由香港科技大学主导,联同香港、内地以及国际单位,携手实现从概念、研制、生产、测试到系统的前沿航天技术创新。据项目负责人香港科技大学太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于宏宇教授早前介绍,该机器人配备双机械臂,用以布置和安装仪器、采集月面样品等。此外,机器人的另一特点是有太阳能电池,可提供无线充电的功能,以移动充电站的形式为其他月面设备充电。国际月球科研站效果图(图源:cnzczz官网)我校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微纳卫星与深空探测团队将负责项目的无线充电系统与综合电子系统研制工作。团队负责人于晓洲教授介绍,项目总体目标是,根据能量分系统要求设计无线充...
近日,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力学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彭海军教授团队,在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绳驱张拉连续型机器人的位姿跟踪控制”(Positionandorientationtrackingcontrolofacable-driventensegritycontinuumrobot)在机器人专业顶级期刊《IEEE机器人汇刊》(IEEETransactionsonRobotics,TRO)上发表论文。这是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在该期刊上发表的首篇学术论文。该研究通过建立绳驱张拉连续型机器人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末端轨迹跟踪瞬时最优控制方法,率先突破了连续型机器人末端位置-姿态协同精准跟踪控制技术瓶颈。彭海军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团队的助理研究员李飞为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谷国迎教授,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王永青教授、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杨浩为共同作者。连续型机器人因自身细长结构特点和连续大变形能力,具有出色的狭小环境适应性和人机交互安全性等优势。特别是在完成柔顺和灵巧操作任务时,需要连续型机器人末端具备精准“定位”和“对正”技术能力。然而,当前研究工作主要侧重末端位置的精准控制,忽略了对末端姿态的控制。为解决此痛点问题,该研究首先基于仿生学思想,...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举行了2024年度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能源与动力学院杨明军教授牵头完成的“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相变传质理论与调控方法”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围绕水合物资源开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过程中存在的水合物分解效率低、持续性差等瓶颈问题,从微-介-宏多尺度开展研究,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发现了降压分解过程水合物可逆相变演化规律,建立了含相变过程非平衡传质理论;提出了水流侵蚀相变强化与增渗方法,建立了多场协同调控与多气联采增效技术;建立了水合物降压分解物理与数值模拟系统,完成了南海试采靶区储层物性-试采特征评价,为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杨明军教授长期从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及CCUS相关研究工作,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领域顶级期刊EES、Appl.Energy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杨明军教授所属“天然气水合物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团队”,由宋永臣教授领衔,依托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围绕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以及CO2封存与资源化利用开展研究工作...
近日,医学部刘波教授团队的论文“可经磁场驱动与脑皮层组织按需接触的高灵敏生物传感器”(On-DemandContact-ModeSwitchableCerebralCortexBiosensorsEnhancedbyMagneticActuation)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ACS应用材料&界面》(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上发表。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赵璐明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刘波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李舟教授为通讯作者。基于纳米材料的场效应晶体管(纳米FET)是关键的生物电子器件,用于检测生物分子信号、细胞相互作用和生物系统内的组织反应。这些纳米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受金属电极和半导体纳米材料之间的界面特性的显著影响,需要精确地调控。虽然压电效应是一种常用的调节方法,但在某些应用场景下,特别是在体内环境下,它面临着局限性。本研究将压电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原理与磁性软机器人的灵活性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磁控压电器件(MCPD)。通过磁场(MF)诱导的压电效应实现了对的金属-半导体界面特性进行远程、精确和稳定的调控,进而提高了其检测生物分子(如多巴胺)和记录神经电脉冲的灵敏度。在施加不同强度和方向的MF时,MCPD表现出在平面和弯曲状态之间的可逆转...
4月22日,副校长罗钟铉会见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校长尤里·马尔芬一行,双方就拓展合作学科布局、师生往来交流及联合培养项目等议题深入洽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相关负责人陪同会见。罗钟铉简要介绍了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以及国际合作情况。他强调,两校应基于经济管理专业合作基础,挖掘新的合作点,逐步拓展至机械、化工等优势工科专业,促进两校师生交流,并对该校优秀学生来校参与夏令营表示欢迎。尤里·马尔芬表示,大工科研实力雄厚,希望两校能持续开拓新的长短期合作项目,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及科研人员流动,促进两校在科创领域深度协同。访问期间,代表团参观了精细化工全国重点实验室与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并与我校国际教育学院负责人进行了会谈。此次访问将进一步夯实两校合作基础,助力学校教育国际化走深走实。未来,双方将持续创新合作模式,为深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注入新动力
4月22日,我校外国语学院与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共建的“科技翻译与国际传播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海晏楼举行。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朱颖,我校副校长王博出席会议。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学院师生代表参会。王博在致辞中指出,学校高度重视高端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翻译成果。他表示,基地的成立是学校翻译学科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更多高水平翻译项目合作与人才交融,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国际传播战略。黄玉龙在致辞中指出,翻译事业和翻译人才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全球话语权竞争愈加激烈,构建与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翻译能力迫在眉睫。他表示,共建基地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国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战略部署的积极举措,也是双方联合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的有益探索。期待双方以此为平台,持续加强合作,为国家培育政治坚定、专业精湛、适应国际传播的新一代高层次翻译人才,助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整体提升。双方领导共同为基地揭牌。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就未来联合科研攻关、翻译项目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等内容进行了深...
为解决学校住宅管理相关问题,深化校警协作机制,4月22日上午,高新园区公安分局高家派出所所长甄继凯一行到访我校,聚焦学校住房依法回收问题进行专题交流。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张巍、副处长刘彦斌,党委保卫部副部长高文及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座谈。张巍对高家派出所长期以来对学校周边房屋治理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学校产权住房管理现状,房屋回收中面临的权属认定复杂、证据链固化等难题,并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加强双方合作,共同探索住房收回各环节的法律依据、执行流程,规避工作中的潜在风险。甄继凯从执法程序角度,为学校提供了专业指导,强调依法依规操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公安机关将全力配合学校维护合法权益,共同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他还分享了近期成功处置的“文轩街33号楼占房案”经验,为类似问题提供实践参考。此次调研指导为学校解决历史遗留住宅问题提供了依法依规的工作思路,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属地公安机关的协作联动,共同维护安全的校园秩序
4月22日下午,副校长王博带队走访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船集团)。双方就深化战略协作、共促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达成多项共识。大船集团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张国宝出席座谈会。科学技术研究院、资产经营公司、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船舶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王博表示,双方始终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高端装备自主化为使命,在破解“卡脖子”难题、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上展现出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希望双方能够围绕国家经略海洋重大需求,聚焦绿色智能船舶、LNG船舶设计、极地开发装备等战略方向,用好高能级国家创新平台,发挥学校基础研究和实验验证优势力量,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深度协同创新。张国宝对王博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大船集团的发展概况。他表示,大船集团在超大型油轮、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大国重器”研制中屡创纪录,大工则在船舶结构设计、防腐基础研究等领域积淀深厚。希望双方以此次座谈为契机,打造“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反哺”的创新闭环,助力我国船舶工业实现全球竞争领跑,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实施筑牢科技...
4月18日,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李远征一行到访医学部,双方围绕医工交叉助力科技助残展开深入交流,并探讨未来合作方向。医学部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部长覃开蓉及相关领域教师代表出席座谈会。覃开蓉对市残联的到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医学部在康复医学工程、机器人与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科研进展。他表示,医学部始终关注社会需求,希望与残联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残联的实践资源,共同推动助残康复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助力提升大连市康复医疗服务水平。李远征对医学部的科研实力表示高度认可,并介绍了大连市残联在科技助残、康复辅具适配、残疾人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工作重点。他指出,当前助残领域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如智能导盲设备、外骨骼机器人、假肢义肢的舒适性与功能性等问题,亟需医工交叉研究提供解决方案。他希望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共同探索“科技+助残”的新模式,让更多前沿技术惠及残疾人。座谈会上,双方围绕电子导盲犬、外骨骼康复训练、孤独症干预技术、智能轮椅优化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深入交流,双方在联合科研攻关、康复辅具研发、临床转化应用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并计划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具体项目落地。会后,李远征一行参观了相关...
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化工学院近期组织化工学子走进西安路街道民权社区,开展“劳动育人·青春担当”主题校外劳动课。同学们用汗水点缀青春,以奉献诠释担当,为基层治理与社区建设贡献大工力量。学雷锋志愿服务 传承精神暖民心在民权社区广场、健身步道等公共区域,化工学院的同学们化身“环境卫士”,擦拭公共设施、清理灌木丛中的废纸与塑料袋等“顽固垃圾”,以实际行动传承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同学们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更让雷锋精神在基层熠熠生辉。”社区工作人员高度赞扬同学们的奉献精神,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基层,绽放青春。生态护绿行动 保护绿色践责任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化工学院的同学们积极承担清理花坛垃圾、浇灌树木、清除绿化带中的烟头纸屑等劳动任务,用自己的双手呵护春天的绿色与生机。同学们以行动担当生态责任,用奉献守护绿水青山,亲身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铁路安全维护 青春护航保平安在民权社区辖区内的沈大铁路沿线,化工学院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守护铁路安全”的专项治理活动。同学们逐一排查铁路沿线百余处隐患,通过清理白色垃圾、修剪侵入护栏内的树枝、加固隔离网等方式为铁路安全保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支部“一融双高”建设,4月25日下午,我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党支部与大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党总支、学校工会党支部、人力资源处党支部、校园管理与修缮中心党支部以及未来技术学院教工党支部携手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跨越共建促发展”主题共建活动。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张巍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作风凝聚干事创业动力》为题,从深刻认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大意义、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违反八项规定具体案例以及以优良作风凝聚干事创业动力等四个维度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系统讲解,为全体党员敲响纪律警钟。大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林敏围绕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健康理念,生动展现传统中医的养生智慧与独特魅力,带领大家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价值。护理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衣运玲,以中医理论结合实际操作为在场的观众带来一场颈椎护理教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江贺立足前沿,以人工智能与国家战略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与大连城市发展的融合方向,为学科建设与区域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持续深...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4月25日下午,化学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副校长康旭东出席会议。学院资深老教师高占先、王新平,以及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及退休老同志等20余人共同参会,见证学院关工委的正式成立。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黎晓明主持。康旭东对学院关工委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老同志、老教师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康旭东强调,关心下一代工作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学院在未来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关工委工作队伍,为培养更多优秀化学人才作出更大贡献。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宽系统回顾了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希望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五老”优势,在思想引领、学业帮扶、职业规划等方面为青年师生搭建成长平台。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崔旦为聘任成员颁发证书并讲话,他表示,学院关工委的成立标志着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有了更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更有力的工作抓手,希望关工委委员能够...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4月24日至27日,校工会开展“百年工运·致敬劳模”主题慰问活动,走访慰问各级劳模代表,传递学校党政及工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慰问组深入基层,来到劳模身边,为他们送上鲜花和慰问品,并致以节日的诚挚问候,感谢他们为学校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走访过程中,慰问组还认真倾听劳模们的心声,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身体情况和生活状况,围绕学校“新优势锻造年”的发展主题,与劳模们畅谈学校取得的成就和在未来发展新征程上的使命任务,并鼓励他们保重身体,保持精神状态,为学校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大连市劳动模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廷举教授说:“我将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的光热,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当好‘传帮带’,助力青年教职工更快地成长成才。”劳模先进是学校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教职工身边的优秀典范,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校工会将继续做好劳模关爱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进一步推动劳模精神的宣传和学习,激发广大教职工以劳模为榜样,学习他们无私忘我、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团结全校教职工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
4月24日上午,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论证会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提升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更好培养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王雪华,培养处副处长刘旭,医学部部长曲鹏、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部长覃开蓉、部长助理唐洪,附属中心医院副院长李迪,附属医院相关教研室负责人及部院教学管理人员参加。论证会由医学部副部长魏健雄主持。本次论证会专家组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尹剑教授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杜建玲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单海燕教授、王科伟副教授,大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丽萍,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院长王大庆教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张立军教授,我校化工海洋与生命学院张嘉宁教授。王雪华在致辞中代表学校研究生院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她介绍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的背景和目标,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在论证过程中多提宝贵意见,确保培养方案符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特点,凸显大工医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医学部部长助理唐洪汇报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和质量保障措施。在论...
1月4日上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主楼一阶报告厅召开干部教师大会,宣布学校党委关于学院干部任免决定。党委书记项昌乐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党委对新任职干部提出要求。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言军出席会议。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志伟宣读学校任免文件并主持会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学校党委研究决定:任命卢一平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董红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国清、赵宁为...
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分享测试数据\\校 长:1党委书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新征程上,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
四月风暖,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春意渐浓。在数学科学学院五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卢玉峰教授轻拿起一本1982年版的英文数学教材翻看着。书页泛黄卷边,扉页上的签名已模糊难辨,唯有页间密密麻麻的...
3月25日,《科技日报》“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抗震专家、我校教授林皋通讯文章《九旬院士林皋:共和国大坝抗震事业的“拓荒牛”》,讲述林皋院士科研...
她是“在身边做学术”的新闻学子,是用脚步连接家乡与远方的哈萨克族女孩,她是森巴提·叶冉,本科毕业于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并继续于我校人文学院攻读新闻与传播专业的2022级硕士研究生。森巴...
在大学校园的时光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格外闪耀,刘梁宇便是其中之一。2021年,他踏入机械工程学院,开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专业的学习旅程。刘梁宇生活照谈起自己的学习经...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新征程上,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
四月风暖,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春意渐浓。在数学科学学院五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卢玉峰教授轻拿起一本1982年版的英文数学教材翻看着。书页泛黄卷边,扉页上的签名已模糊难辨,唯有页间密密麻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