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化疗药物作为市面上最常见的抗癌药物,具有确定的分子结构和合成路径,在大规模生产方面占据优势。但它们也面临着代谢速度过快、肿瘤富集率低和靶向性差等问题。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DrugDeliverySystem,NDDS)曾被认为是帮助小分子药物克服这些困难的“黄金策略”。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关于纳米载药的深入研究表明,纳米载体递送药物至活体肿瘤的比例依然很低,平均值在0.7%左右,其中部分原因是纳米载体较低的药物装载率。与此同时,一些纳米材料的合成手段较为复杂,在扩大化实验中可能面临失败风险。有鉴于此,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彭孝军院士团队孙文教授与荷兰莱顿大学(LeidenUniversity)SylvestreBonnet教授团队合作,聚焦于自组装纳米药物体系(Self-assemblednanodrug,SAND),通过合理设计,小分子光敏剂之间可以形成超分子作用力,并在生理环境下聚集为药物装载率可达100%的纳米颗粒,由此克服常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低药物装载率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以“Invivometallophilicself-assemblyofalight-activatedanticancerdrug”为题,于2023年5月11日发表在NatureChemistry(2023,DOI:10.1038/s41557-023-01199-w)上。该成果验证了一个简单的小分子金属配合...